近日,在营商环境论坛上,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“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”,共涉及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温州等10个地方,涵盖综合监管、招标投标、市场准入、用地审批等多个领域,集中呈现了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思路和新举措。
其中,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综合监管改革营造‘无事不扰、无处不在’法治化营商环境”案例成功入选!
发改君了解到,为贯彻国务院、北京市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决策部署,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,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(以下简称“经开区”)依托一支队伍管执法体制优势,全面推进“一体化综合监管”,实行监管流程再造,全力打造“无事不扰、无处不在”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。
2024年3月以来,完成了1841家企业分类分级评价,统筹对78家企业实现了“综合查一次”,减少涉企检查127次,相较整合前检查量下降55%,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获得感。
本次入选的案例有哪些特色?
又因何值得推广借鉴?
快来一起了解下吧~
特色一
构建“风险+信用”监管体系
·差异化引导企业合法经营·
健全区域监管对象评价指标体系,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类分级监管——
以风险确定分类基础,生成企业初始评价结果。综合考虑监管对象、行业、规模、风险源等监管特性,将涉及重大生产、运行安全的监管对象划分为Ⅰ类企业(如工业生产企业)实施重点监管,其他监管对象划分为Ⅱ类企业(如商务零售企业)实施常规监管,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ABCD四级评价。
以企业信用为变量,调整形成最终评价结果。将其主观管理意愿和风险管理水平等“经营信用”情况作为企业评级调节指标,打通高风险监管对象晋级“通道”,提升企业规范经营的主动性与自觉性。
以评价结果为标尺,打造“奖优罚劣”监管氛围。根据监管对象评价标准,核定企业年度现场检查频次总量,对评价高的企业降低检查频次,实施包容审慎监管,对评价低的企业强化执法整治,切实让企业感受到评价结果的差异化效果,引导企业合法规范经营。
特色二
打造“综合查一次”检查机制
·统筹提升执法监管效果·
建立跨部门检查统筹机制,对区内28个监管执法部门的涉企检查实行统一调度——
检查行为计划化。坚持“无计划不检查”原则,各监管部门按照“年计划、月安排、周执行”的模式形成检查计划并具体实施。
检查次数集约化。建立检查重合企业“综合查一次”统筹协调机制,按照“时间相近、企业相同、综合查一次”的原则实现各部门检查整合,避免交叉、重复、多头检查。
检查标准统一化。明确综合监管牵头部门,对涉企检查中出现的标准不一、规定打架的情况进行协调,统一检查标准、清晰监管要求。
检查过程规范化。建立“查前提前公示,查中主动扫码,查后跟踪问效”检查流程规范,各监管部门在查前制定计划,并抄告企业。在查中,检查人员及时扫码记录,依法合规检查;在查后,建立统筹跟踪问效机制,通过微信小程序等技术手段,在企业端记录检查时间、部门及内容,以政企信息共享实现双向监督,进一步提升监管效果。
特色三
推行非现场“无感”监管手段
·技术应用实现闭环监管·
加大大数据、大模型AI、物联感知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,聚焦生产、城市运行、生物、食品等重点安全领域,实施重点突破。
目前,已在危化品使用等关键环节落地过程中,实现了卫生监督、市场监管、农业农村、生态环境、安全生产等多源数据共享,可即时比对和AI筛查。
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后,相较原有“人工巡查”模式,问题发现率由10%提升到80%,检查覆盖频次由年度提升为实时核查比对,访企次数大幅降低,初步形成了“监管数据多源汇聚、问题线索智能筛查、违法行为及时处置”的闭环监管模式。
值得一提的是,自经开区全面推动综合监管改革以来,涉企检查频次显著下降,分类分级监管环境初步构建,企业“监管体验”大幅优化,企业参与感更强、打扰度更低,真正实现了“有事帮扶,无事不扰”。